人文解读拜揖舜庙
2017-10-27
来源:未知
点击数:  2468        作者:未知
  •     历史选择九嶷山作为舜葬之所,令我们后人一直弄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。历史是神秘的,但自有它的规律。中华文明的本性应该是大河文明,黄河,长江,还有珠江,都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摇篮。比较起来,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的活动要早一些,在那里曾经建立过不少丰功伟业。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南北战争,即炎帝之间一代复一代的争战,使这种局面得以改变。炎帝部落从炎帝以下,祝融、蚩尤、共工……均以失败告终,不得已退居华南及西南。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虞舜的“南征三苗”。后来舜“勤民事而野死”,“葬于江南九嶷,是为零陵”。如今有学者甚至认为,舜极有可能是珠江文明的始祖。

        中国南方农耕文化在5000年前就已经相当发达,看来这不是没有原因的。延续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南北战争,最后使“炎黄子孙”得以整治,并且扩大了它的范围。

    站在中原的角度,九嶷山是僻远的,但是从珠江文明这个视角看,九嶷山并不僻远。五岭山脉是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,也是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理的分界线,九嶷山是五岭山脉中的重要支脉,历史上有一段时期曾视其为“九嶷要塞”,秦汉以下,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时常在这一带碰撞出灼灼火花,可见其地理位置并不一般。

        在中国,庙宇之多,历来为别国所不及。有些庙宇,甚至还输送到了国外。譬如文庙,譬如关帝庙。关帝庙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“先武穆而神,大宋千古,大汉千古;后仲尼而圣,山东一人,山西一人”,关帝庙前的楹联,读来很有点文化意蕴。作为儒家总代表的孔子和作为传统文化总代表的关羽,从真实的历史人物,逐渐被后人神化,演变成了一种文化雕塑。中国从上古时期起,就有一种祖宗崇拜情结,一个部落里,或一个族群里,生前对于这个群体有过功劳,或者按现在时髦的话说,在某方面有过突出贡献者,他死后,必定得到大家的崇拜。《国语·鲁语》中有一段话说得很明白:“夫圣王之祀也,法施于民则祀之,以死勤事则祀之,以劳定国则祀之,能御大灾则祀之,能捍大患则祀之……”总之,崇拜祖先,也就是崇拜有功之人。崇拜的目的,当然首先是有纪念的涵义,其次便是利用其生前威望来克服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,再次,则是对祖先灵魂的畏惧。古人云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鬼神,畏圣人之言。“畏”,或许可以产生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的效果。西方为什么要设定一个上帝?康德说得好:设定上帝是道德上的必需。雨果在《临终告白》中也说过:“真理、光明、正义、良心,这就是上帝。……”甚至有人还说:一颗巨大的良心就是一座庙宇。从这个层面上看,中国庙宇多,是有其文化根源的。

        但是作为帝王,后人为其立庙者似乎并不多见,舜恐怕是个典型。考察舜的出身,不过是个捕鱼种田的农民,安排一个农民去做帝王,可见当时农耕文化的发展程度,亦可见舜确是当时出类拔萃的人物。舜生活的时代,是中国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时代,旱灾,水灾,地震,持续严寒,压迫得古代先民苦不堪言。舜的贡献,就在于身处逆境之中,却能以身作则,最后“勤民事而野死”。一个民族需要精英,一个国家更需要精英。所谓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长如夜”,如果中国没有舜这类精英,中国的历史必定是残缺不全的。所以,后人立舜庙以祭,******是出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必需。

        九嶷山自古有舜庙,这已是不争的事实。《九嶷山志》载:“舜庙在大阳溪,盖三代时祭于此。”这句话的意思,就是肯定夏、商、周已有舜庙,地点在“大阳溪”。《九嶷山图记》也有“舜庙在大阳溪”的记载。但“大阳溪”在哪里,后人已无法考证。最近赵卫平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,他说:舜庙所在地所以称“大阳”,是一种“太阳崇拜”模式称谓,……一如尧都可称“平阳”,禹邑可称“阳城”。比较而言。大者居正位,正者中也。“大阳溪”旧址应在九嶷山主峰之南或之北“子午(中轴)线”附近寻找。我以为赵卫平先生此说或许有一定道理。关于舜庙,历来传说有三个标志性地点,先秦为三分石,秦汉以后为玉琯岩,明洪武四年迁至舜源峰下。三分石一说,恐怕不大可信,那毕竟太接近神话传说。

        九嶷山是因舜而诞生的,通常人们对九嶷山的诠释,是因袭了郦道元的《水经注·湘水》:“……游者疑焉,故曰九嶷山。”可是九嶷山的九峰,除舜源、娥皇、女英三峰处在同一区域,其他诸峰,位置相距甚远,如箫韶峰,距舜庙少说也有十公里之遥。古代人去游九嶷,哪里能一一把“九峰”看遍?既未看遍,又何来“游者疑焉”?况且,九嶷山峰峦甚多,为何独挑了这九峰作标志?看来,九嶷山所指,应该是三峰石,九峰系由三峰石衍生。当然,九嶷山名称的由来,或许还有其他讲究。舜曾耕过多处“历山”,那么,九嶷山是否是他耕过的第九“历山”?民俗学家林河先生把“九嶷”诠释为祭祀祖先的地方,这自然算得一说,仔细想来,九嶷山确乎算得南方民族一大神坛。

        舜庙是值得一拜的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它就像一座灯塔,永远照耀着我们民族前进的道路。当我们翻遍典籍,更是惊奇地发现,舜葬九嶷,竟然是“盖三千年无一异词者”。一座庙宇,立在一座山中达数千年之久,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。九嶷山是少数民族地区,历代祭舜,都有瑶女歌舞助兴,那种场面,正如一首诗中所记:“长腰小鼓和笙簧,黄蜡梳头竹板妆,虞舜祠前歌舞罢,口中犹自唱盘王。”读来饶有情趣。我想舜原本就是南方民族的代表,他与少数民族之间,是否有一种很深的文化渊源?

        我******次去舜庙,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。那时候的大环境,不容许我对一些问题作深入的思考。面对祠前的一片荒凉,我不由吟诵起一首古人的诗:群峰相对舜祠幽,凤辇何年倦此游。翠竹迎风疑坠泪,碧杉带雨为含愁。四时冠盖交陵寝,千古江山葬冕旒。展拜几回伤往事,满天霜叶不胜秋。古人写九嶷的诗,读来读去,可以说没有一首不叫人心生一种去国怀乡般的酸楚。后来我琢磨,大约这就是“祖宗情结”在起作用吧。一个人,惟有在深深缅怀自己的先祖时,才会有如此凄切哀怨的情绪在心底滋生。看来,九嶷山乃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啊!

        既如此,我们今天难道还吝啬对舜庙的拜谒吗?

Copyright © 2010-2018 中国九疑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

宁远县商均东路★☆ 电话(TEL)0746-7323102  湘ICP备10003600号


手机WAP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