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宁远: 非遗风采——宁远竹编
2020-4-29
来源:未知
点击数:  8311        作者:未知
  • 宁远县位于湖南南部,雨量充沛,竹类资源丰富,盛产毛竹、楠竹、金竹、斑竹等,为竹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。


    竹编起源于原始社会,何时传入宁远,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,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为到九嶷山祭祀舜帝的刺史冯叙撰写过《舜庙祈晴文》,有“或簸或溲,为酒为醯”之句,簸虽然为动词,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簸箕等竹编制品已经普及,说明宁远竹编已有上千年历史。宁远竹编在汉族和瑶族地区均广泛流传,广泛分布于宁远所有乡镇,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是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。它是经过无数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的手工技艺,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的技艺。


    QQ截图20200428091605.png

    编竹箩 黄建军摄


    宁远竹编主要以本地出产的毛竹为材料,以经纬编织法为主,充分利用疏、编、插、穿、锁、扎、套等多种编织方法,编织出生活用品、生产用具等。同时,宁远百姓还利用富有传奇色彩的九疑斑竹编织簟(竹席)等高档竹编制品,北宋诗人梅尧臣《湘竹》有:“劈竹两分开,情知无合理。织作湘纹簟,仍然泪花紫……”的吟唱。


    明清时期,宁远竹编行业发展迅速,竹编制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进一步紧密结合,上至官宦人家,下至寻常百姓,家常生活用品均离不开竹器。宁远所有乡镇都有大量的竹编艺人。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,百姓仍以农耕为主,宁远竹编行业仍然十分发达。水打铺(今水市镇)因水路运输方便,成了竹编行业聚集地。民国《宁远县志》载:“水打铺以织竹著。”


    QQ截图20200428091622.png

    斑竹椅 姜国平摄


    宁远竹编技艺主要分为材料处理、编织和收尾三个步骤。


    一、材料处理


    选用竹龄一至两年、竹杆直、竹节长、无杂乱斑纹的竹子,一般为毛竹,剔除枝丫,去除结疤,去掉竹尾竹根,用蔑刀将竹子剖成匀称的细条,去掉里面的节疤。再将竹条剖成薄薄的竹篾。含有表皮的一层在编制时主要用作纬线的编织,叫做编篾,其余的部分主要用作经线的编制,叫做经篾。然后将竹篾分成竹丝,并进行刮丝,让竹丝更薄,更光滑。


    QQ截图20200428091639.png

    砍竹 姜国平摄


    二、编织


    根据所编织的器物形状,先用筋子(较宽的竹条)盘底子,再用篾子(细竹条)绕转形成底边,然后不断添加竹条或竹丝,在编织过程中,以经纬编织法为主,压一挑一,经纬交错,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,如疏、编、插、穿、削、锁、钉、扎、缠、套等,利用不同的编织技法,编织出竹篮、竹筛、竹椅、箩筐、簸箕、竹篓等器物。


    QQ截图20200428091655.png

    起底 姜国平摄


    三、收尾


    产品编织成型后,进行收尾加固处理,主要有安装提手、锁边、缠边等。收尾是辅助补充工序,目的是使产品更加美观、精致、顺手、耐用。


    QQ截图20200428091708.png

    锁口 姜国平摄


    宁远竹编制品主要有竹筛、竹篮、竹篓、竹箩、竹筐、竹椅等。


    宁远竹编行业在历史上主要以作坊形式延续,多以父子或师徒相传方式传承。一支支为数众多的竹编队伍,将竹编技艺发挥到了极致,让老百姓享受到了竹编制品给居家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。


    QQ截图20200428091720.png

    织鸡笼 黄建军摄


    改革开放后,一批民营竹工艺企业应运而生,其中,泉桂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泉忠牌折叠椅2001年荣获湖南首届乡镇企业科技产品博览会银奖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男儿酒业公司曾以细丝工艺竹筒套扣酒瓶,享誉省内外。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,宁远竹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。


    宁远竹编采用纯手工方式编织,具有浓郁的湘南地方特色,美观坚固实用,它根植于宁远乡土文化中,反映了宁远百姓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,是宁远地区保留较完整的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,继承和发扬宁远竹编技艺,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积极的作用。


    (文:姜国平)

Copyright © 2010-2018 中国九疑文化网 All rights reserved

宁远县商均东路★☆ 电话(TEL)0746-7323102  湘ICP备10003600号


手机WAP网站